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論上
Modern Japan's China Cognition and Asianism (1) 
開課學期
108-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日本語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何思慎 
課號
JpnL7069 
課程識別碼
127 M2311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13:20~15:10) 
上課地點
 
備註
上課教室為日文系R204資訊室。已修習通過日本與周邊國家互動研究課程者,請勿選修。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由史學與比較文化論之角度出發,兼及國際關係,以明治維新為起點,研究日本現代化(modernization)之重要歷程,並掌握其間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之脈絡及其文化、意識形態領域之轉變過程與結構內容,並從中探究日本的亞洲觀、中國認知圖像之改變,與中日關係之易位,進而了解日本在東亞區域的角色與定位,歡迎日研所與其他對日本研究有興趣之研究生選修。

二、課程大綱: (全學年)
第一單元:古代日本:吸收中國文明
第二單元:封建時代的日本:同中國模式的偏離
第三單元: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第四單元:近代日本對西方的反應
第五單元:明治維新的日本近代化
第六單元:近代日本的亞洲觀
第七單元:近代日本中國觀的異變
第八單元:十九世紀末日本的台灣論述
第九單元:一場小型的明治維新: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
第十單元:戰後的東亞格局與日本的角色

三、授課方式:
師生就選定的文本或論文進行研讀,並撰寫摘要報告,於課堂上發表討論。

四、參考書目:
詳參上課書單(因系統無法正常顯示日文)

五、學習評量:
以課程參與、上課發表、書面報告等三項指標綜合考評。

Course Objectives:
From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viewpoints, this course is aimed at examining important issues in Japan’s modern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Meiji Reformation. The social change and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Japanese culture and ideology will be investigated. This is to explore Japan’s perceptions toward Asia, the change of Chinese cognition, and the shifted positions in Sino-Japan relations; furthermore, Japan’s roles in the East Asia region will be looked into.

Course Syllabus (Fall & Spring)
Unit One:
Ancient Japa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similation
Unit Two:
The Feudal Japan
Unit Three:
Japan in the Tokugawa Shogunate Time: an authority-centralizing and feudal country
Unit Four:
Japan’s Reactions toward the West.
Unit Five:
Japan’s Modernization in the Meiji Reformation
Unit Six:
Japan’s Perceptions on Asia in the Modern Time
Unit Seven:
The Mutual Cogni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nit Eight:
Japan’s Discourse on Taiwan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Unit Nine:
A Small Meiji Reformation: Japan’s Colonization in Taiwan and Its Impacts.
Unit Ten:
The Post-War State of Affairs in East Asia and Japan’s Role

Requirement:
Assigned papers/dissert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read, and students should finish the written summary reports befor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sked to present the pre-written summary reports in class.

Grading:
Grade is given with general assessments from classroom parti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由近代日本亞洲觀,理解日本現代化的脈絡,其中日本與亞洲關係的重構,與身分認同的重塑是解讀的重點。透過這樣的學習有助於理解近代日本國家的形成與其自我角色定位,能奠定研究生進行當代日本研究之重要基礎。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古代日本:吸收中國文明
第3週 中秋節放假
第4週 古代日本:吸收中國文明
第5週 封建時代的日本:同中國模式的偏離
第6週 封建時代的日本:同中國模式的偏離
第7週 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第8週 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第9週 近代日本對西方的反應
第10週 近代日本對西方的反應
第11週 明治維新的日本近代化
第12週 明治維新的日本近代化
第13週 明治維新的日本近代化
第14週 近代日本的亞洲觀
第15週 近代日本的亞洲觀
第16週 近代日本的亞洲觀
第17週 調整放假
第18週 期末考週 
課程要求
1.若有五次(含)以上缺課紀錄,將無法通過本課程。
2.出席記錄將列平時課堂參與項分之考核依據。
3.期末報告不得遲交,並應尊確實依論文體例撰寫。



評量方式
1. 課堂參與 10%
2. 口頭報告(含小組或個人) 30%
3. 書面報告(含小組或個人) 6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石井進、五味文彥、?山晴生、高埜利彥著,詳說日本史。東京:山川出版社。
2. 大隅和雄,日本?文化?思想。東京:放送大?教育振興?。
3. 福?諭吉,〈脫亞論〉,http://www.jca.apc.org/kyoukasyo_saiban/datua2.html,原載於明治15年(1885年)3月16日《時事新報》。
4. 鳥海靖,日本?近代。東京:放送大?教育振興?。
5. 李登輝、中?嶺雄,????知略。東京:光文社。
6. 渡?利夫,新??論。東京:文藝春秋。
7. 山室信一,憲法9??思想水脈。東京:朝日新聞出版。
8. 東?和?、森哲郎、中谷真憲編,日本??「世界」思想。東京:藤原書店。
9. 劉萍,《津田左右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0.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1. 孫歌,《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13. 陳水逢,日本現代史。台北:商務印書錧。
14. 許介鱗,近代日本論。台北:故鄉出版社。
15. 李永熾譯,日本近代國家之形成。台北:水牛出版社。
16.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7. John K. Fairbank, Edwin O. Reischauer, Albert M. Craig原著,黎鳴、賈玉文、段勇、劉從德、保霽虹譯,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East Asi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8.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冊(戰後編)。台北:玉山社。
21.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
22.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3. 賀柏特.畢克斯著,林添貴譯,裕仁天皇與當代日本的形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24. 徐宗懋,日本情結—從蔣介石到李登輝。台北:天下文化。
25. 王新生,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6. John Tomlinson原著,陳棨元、陳慧慈譯,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27. 劉天純,日本對華政策與中日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
28. 新渡??造,武士道。東京:講談社。
29. ?屋太一、日本??何?。東京:講談社。
30. 南博、日本人論。東京:岩波書店。
31. 安倍晉三、美????。東京:文芸春秋。
32. 周興旺、日本人憑什麼。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3. 麻生太郎、??????日本。東京:新潮社。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書面報告(含小組或個人) 
60% 
 
2. 
口頭報告 
30% 
小組或個人報告 
3. 
課程參與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